西元1534年12月6日,是由厄瓜多官方認證的基多建城紀念日,也是當年西班牙人在這裡打下第一根地樁的日子。即便過了五個世紀,拉美人們心中的矛盾卻未曾真正隨著歲月之流的沖刷而完全消逝,反而隨著近年來原殖民宗主國們自身各方面(包括政治面、社會面,或經濟面)的掙扎動盪與載浮載沉,而又死灰復燃。

Diego在厄瓜多的期間,是科利亞總統推行極端本土保護主義和對外關稅壁壘相關政策最為激烈的時刻,兩年內對美國及中國大陸的日用品關稅漲了120%,導致於厄瓜多生活消費水平雖不高,一些國際品牌卻異常昂貴的現象。然而,本地企業雖然躲進了政府的保護傘,卻仍無法在產量和品質上迅速地無縫接軌,產業轉型過程中遇到相當大的阻礙,於是目前厄國出口產品仍然以農產品及天然原物料為大宗,也因此受到原物料價格波動而深刻影響了該國經濟。諷刺的是,把持著天然資源開採權力的最大宗,還是來自大陸背景的國營企業們。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黃潮”,厄瓜多選擇了既對抗又合作的態度,夾在世界兩大強權的角力中,東方紅太陽明顯相較美洲鷹在裡子上搶佔了優勢。

「Diego阿,我想用從現在到元旦前這一個月時間,來辦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剛好這陣子基多慶祝建城476周年,你找Federico一起幫我想想要玩些甚麼吧。」

大使諭令拍馬趕到,縱是英雄也不得不從。

從11月底開始,基多城便已揭開一系列慶祝活動的序幕,中華民國台灣代表處第一鷹犬嘍囉的Diego也沒能閒著,首次任務就是在”基多國際美食展”粉墨登場。

每年舉辦的”基多國際美食展”,是厄瓜多邀請世界各國大使館展示美食與文化的重要場合,是一片輕易飽覽多國特色風貌的世界櫥窗,另一方面也是厄瓜多對友邦們表現自我的絕好機會。


瑞士美食攤


台灣的強大食物們。炒飯、煎餃、蘿蔔絲餅、鳳梨小餡餅、糖醋排骨......幾乎全部是出自於僑胞媽媽們的神廚藝,整場宴會下來幾乎完銷向隅。

但是跟隔壁攤位的日本相較起來…,雖然攤位小、位置偏遠,其排隊人潮應該是全場最多最長的…


日本料理中最強勢輸出的---壽司


世界上少數能跟義大利麵比拼普及度跟受歡迎程度的,除了中華料理的炒飯,應該就是日本壽司了。

從攤位的排列位置可以看出內藏的乾坤,還有國際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台灣、日本、巴拿馬和玻利維亞所在的廳,是全部三個展廳裡最小、位置最偏遠的,而在大廳正中間的,就是英國、美國,緊鄰在旁的是德國,現實的國際政治學,在一些細節處,顯露無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並未參加,Diego和一票台胞陸胞們的猜測,可能與中美之間的矛盾有關,又或者其實只是因為認為沒賺頭,索性退出。

所以,”中國人”的代表發言權,頓時就落在了”台灣人”的手上。包括全場的重頭戲---“各國傳統服裝秀”。


在大使的一聲令下,Diego被周天子的龍袍加身,在展場中一時間也成為他國代表邀約合照的人型看板(圖為玻利維亞傳統服飾)。


和劉老師合影的這位是麗雅,台厄混血,父親是在厄瓜多經商的台灣人,所以她的中文程度還不錯,也是劉老師的得意門生之一。混血臉孔搭配身上宮廷式華服,竟然完全沒有違和感。無怪乎歷朝帝王壽命皆不長。

讓台灣人來演繹中國傳統服裝,本身並沒有任何不妥,但對於非常缺乏國際觀的外國人士而言,卻可能產生混淆,「台灣傳統服裝,怎麼跟中國的一樣」。

這又觸及前面提過的、一個始終敏感的命題:究竟甚麼樣的符號,才能代表台灣?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都應該先想想,我們對話的對象是誰?對大陸人來說,代表台灣的,是對岸仍然缺乏的「自由民主,開放氛圍」;對美國人來說,是太平洋戰略布局中一顆雞肋般的棋子;對於毫無利害關係的其他外國人而言,也只能從文化輸出的部分(流行音樂、偶像劇),去盲人摸象。

就像下面這張圖,若不是國旗就在身後,有幾人能指出他們是哪個國家哪個區域哪個民族的文化特色?



自卑的人渴望被看見,自抑的人習慣自我膨脹。

或許,根本就不必費心去尋求一個具備台灣代表性的符碼,無論是服裝、美食,或任何具像的表徵。如果你認為台灣是一座桃花源,那它的美自然「不足為外人道」;如果是一座鬼島,又何必急於四處宣揚呢。

 像基多城,雖然社會問題叢生,在適當的時機還是會不遺餘力地對這個世界展現它最美好的面相。

厄瓜多境內有許多原住民部落,詳細的數字莫衷一是,有二十多有三十多支的說法,分布在廣大的山區之間,但無論多遙遠,在基多建城紀念日期間,都會聚集到首都來參加嘉年華大遊行。


用鮮花水果排成的祈禱陣,在傍晚日落時面對日落下的方向,對他們的太陽神祈福禱告。中央圓圈內的就是他們眼中的太陽。


「瘋選美」應該是拉丁美洲的全民運動,厄瓜多也不例外,各省都會選出”省小姐”,最後在基多的決賽裡定出”厄瓜多小姐”。圖中是各省代表,到基多集合共襄盛舉。


大型晚會與民俗嘉年華大遊行,地點就是在Diego的傷心地聖多明哥廣場…



夜幕低垂,儀式即將開始。站在中央的,是地位最高的耆老,他會帶頭以蓋丘亞語朗誦祝禱文,結束後往天空吐一口Chicha(按:一種純天然水果和穀物釀製的酒,一般習慣溫熱飲用,酒精味道不重,非常好喝),再往地上倒一些,象徵對天地敬酒與感激。這個步驟讓Diego驚訝於一種不可思議的巧合,他想起當年去台東都蘭部落拜訪Suming時,參加了阿美族的豐年祭,在豐年祭典類似的儀式上,部落長老也作了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而今居住在千萬里外厄瓜多的印地安人,卻擁有極為雷同的傳統習俗,令人不得不相信”文明共同起源論”。

「埃及金字塔始終都是個謎,但謎霧卻沒有隨著考古探勘的發現而散去,反而隨著世界各地的形狀、大小各異的金字塔陸續出土之後,越來越濃厚。2005年在中歐的波士尼亞曾發現過大量金字塔,年代竟然可以追溯到12000年以前,後來在烏克蘭也發現類似的金字塔;日本與那國島、中國喀喇崑崙山上、東北吉安山上,都被發現史前金字塔的身影,當然,南美大陸上更是遍地金字塔。這些地區、國家,相距都十分遙遠,年代上卻相當接近,要說是同一個民族四處建造也不無可能,但關鍵是當時並沒有便利的交通或通訊系統,建立金字塔的概念和技術到底是如何散布的?」

於是便有一說,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其實都是由同一個文明、基於同一個目的,而修築的。很多證據都指向,那是一個高度先進的文明,甚至可能不是地球上的。

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能證明,太平洋上的南島語族是否曾經飄洋過海來到南美洲,並與當地原住民進行過任何交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件杜撰的稗官野史,不僅不是”新大陸”,更不是”哥倫布”的”發現”。


厄瓜多傳統部落文化裡非常常見的元素:面具和人偶。


天生的工藝家,身上的服裝和頭頂上的帽蓋都是純手工

表情惶恐的孩子們,應該是被洶湧的人潮和劇烈的聲光效果嚇到了。


晚會的壓軸,”金光寶塔”,其實就是煙火秀,但是厄瓜多的特色煙火秀跟其他地方不同,沒有輪船在外海施放高空煙火或大仙女棒自體燃燒,而是製作這樣一座煙火塔,燃放時會像哪吒的風火輪一樣旋轉噴火,金光閃閃、瑞氣千條。

基多這場"部落嘉年華大遊行",規模上雖不及巴西里約嘉年華那樣鋪張浮誇、知名度不如紐奧良"Mardi Gras"那般舉世皆知、跨越的範圍可能連台灣大甲媽祖遶境都更遠;卻給像Diego這樣膚淺的外國遊客,一種很純粹、直接的感受,感受厄瓜多人對於原住民和傳統文化的包容和喜愛;一種難得的質樸,即便外面世界多麼可怕險惡,只要還能唱歌、還能跳舞,就能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然後在彼此的奔放舞姿中,看見自己。



arrow
arrow

    tieny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