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大使,經過我跟Federico兩人的小組會議之後,認為由代表處租一部Chiva車來環遊基多城應該是個不錯的想法,供您參考。」

大使欣然採納了鷹犬一號與二號的建議,而且還加碼。

“Chiva”是拉丁美洲近十幾年來新興的一股風潮,跟台灣人熟知的「電子花車」相當類似,差別在於,台灣的電子花車是一個「舞臺」的功能,拉丁版的則是一個「舞池」的概念。

花車外觀,漆上花俏的色彩和風景畫,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主角「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紅布條,也幸虧剛好是建國百年,否則這計畫還真的未必能實施。

當天雖然租了兩台,人還是滿到車外來,說實話還挺危險的,但真要說危險的話,這種車就會被禁止在路上行走了。



車行速度都維持在一個緩慢行進的節奏,不會超過30公里,以防車上正在隨音樂起舞的人們發生意外,樂極生悲。

租賃Chiva一般都有固定的路線和時間,從指定上車的地點出發,經過中央歷史城區,短暫停留後繼續環繞基多市區,最後回到出發點,總長兩小時,車上配賦專業DJ和司機各一,加點錢還有Open bar免費暢飲,完全就是一站購足的的綜合性娛樂場所,無怪乎如此受到拉美年輕人歡迎。尤其在基多建城紀念日這段期間,Chiva上面播放的不只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夜店歌或電音曲,更多的是詠嘆基多城的歌曲,搭配著所有人跟隨著節拍一起吶喊”Que viva Quito!!!”(基多萬歲!!!),連車頂都要被掀翻,直至深夜。

(基多節期間的主題歌曲大會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H9FH3ncq0)

在厄瓜多的那段日子裡,Diego深深地體會到甚麼叫作「融進骨子裡的樂天基因」,從11月初一直到隔年1月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整座基多城就沉溺在一股節慶的歡愉氣氛中,另外在厄瓜多境內各村鎮獨立的特色當地慶典節日更是不勝枚舉。

或許高歌熱舞的年輕人們並不會去深究所謂節日背後更深層的文化涵義;或許只是找個理由不受約束喝個通宵;又或許,他們心中都有著一種淡定,淡定地明白了,這些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絕對不會有消失的一天,於是他們只需要簡單明瞭地認識、並享受過節氣氛就好了,這一點令Diego好生羨慕。

但仍然有一些事物,隨著時代的推進,還是會面對嚴厲的檢視和考驗,然後在存與廢的愛恨糾葛中,拉扯出一個平衡點,例如當年西班牙人沒有隨著破敗艦隊帶走的「陋習」---鬥牛(corrida)。

基多市內有兩座鬥牛場,一座是真正的古蹟,如今已閒置不用,另外一座是近年才興建完成的,新穎雄偉,可以容納一萬多人的觀眾,顯見厄瓜多人喜愛看鬥牛的風氣相當盛行。

幾乎南美洲每個國家(包括中美洲的墨西哥),都有屬於自己城市中的鬥牛場(la plaza de toros),祕魯、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每年的基多節(12/1~12/6),都會有一系列的鬥牛表演,每天邀請不同的鬥牛士(torero),以及騎馬鬥牛士(rejoneador),甚至遠從西班牙邀請最知名的騎馬鬥牛士蒞臨演出,他們的地位就像是其他領域的體育明星,非常崇高。

鬥牛場外觀,許多大型贊助商的廣告道具早已佔滿場地,還以為是要觀賞足球賽。

首先,鬥牛士們排隊出場,接受觀眾們的歡呼,這個時候現場的樂隊會開始奏起雄壯渾厚的音樂,為今天的主角們壯聲作勢。場子正中央畫著兩個通心圓(coro),鬥牛士們被要求必須在內圈的裡面進行表演,一旦人牛跑出圈子外,就會被扣分,而這個積分深刻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夠升等,他們等級的劃分好像頗為複雜,概念跟相撲力士有點類似。而表演的順序是依據鬥牛士的等級來排列,最先出場的,可能就是最差勁的,最後的壓軸大戲,平常時候並非每場都有,但基多節一定會特別安排的,就是騎馬鬥牛士(rejoneador)。

這只是一般的騎馬鬥士,算是第二級吧

鬥牛士(torero)深知自己正在表演,會不時跟觀眾有互動,當他順利的用紅布晃過牛牛的猛烈衝擊,或者順利的把手上那柄尖刀狠狠的深深插進牛背的時候,便會轉身向觀眾致意,而觀眾們如果感到過癮非常,就會舉起白色手帕,在空中揮舞飛揚,如果觀眾們的手帕越多,代表這個鬥牛士的表演越精彩。

但是,有種情況,尤其當鬥牛士級別越低、技巧越差的時候,越容易發生的,就是他無法一劍穿過牛背。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因為最精湛的技巧,就是能夠一瞬間把手上的利劍刺穿牛背,就像針灸時要一針扎進穴道一樣。如果辦不到,鬥牛士就必須多試幾次,直到他手上的劍牢牢的扎進牛背為止......

這樣的"儀式"一直持續到牛背上插滿了picador(有花飾的尖矛),可能一次不下十支,而苟延殘喘的牛牛也已體力不支,會湧出四五個手執紅布的小囉囉(一臉雜碎樣的那種),在牛牛的眼前不斷搖晃手中的布,一直到牠眼花撩亂,失去方向感,再也動彈不得。

此時從圓型柵欄後面走出一個人,拿著一柄匕首,從牛牛的後腦勺迅速且用力的,插進去,一眨眼的功夫,牛牛就倒地不起,他的四肢還在抽蓄,鮮紅的血仍然汩汩地流……

在這個節骨眼,如果這位鬥牛士曾在"儀式"中受到觀眾們熱烈地搖手帕,會走出另外一個黑衣人,可能類似司儀或裁判之類的角色,用匕首割下牛的耳朵(注意,此時牛牛還活著),並且把它奉送給這位鬥牛士,當作一種榮譽的表徵,而這位鬥牛士也會開始繞場,觀眾們會往場內投擲紅色的玫瑰,或頭頂上戴的sombrero(牛仔帽)

溘然長逝的牛牛,此時已被兩匹黑馬組成的拖運隊拉出場外,拖行的血痕,很快的就被一旁的工作人員拿拖把擦去,一切好像甚麼都沒發生過...

即便到了21世紀的現代,在厄瓜多仍有不小比例的人(中老年為主)認為,鬥牛士厄瓜多文化傳統裡很重要、不可割除的一部分,每年此刻都必定要去看鬥牛,有的時候如果鬥牛士在最後階段沒有殺死牛牛,還會引起觀眾不滿的喧鬧。

換句話說,這樣的「儀式」,對觀眾而言有頭就要有尾,紅布逗牛、刺牛、跑給牛追、最後殺了牠,是一個SOP標準作業流程,跟生命不生命,人道不人道,關係好像不大。

Diego在看的時候,並未隨著管弦樂團激昂的樂曲和觀眾們激情的吶喊助威而感到興奮。當柵門一打開,牛牛衝出來,看到牠只有本能驅策,不受理智控制地橫衝直撞,反而讓人覺得不忍。事實上,牛是色盲,紅色綠色對他來講都沒差,只是因為紅色比較鮮豔,容易吸引牠的注意。這竟然變成牠的致命弱點,而鬥牛士們的榮譽,是建立在牛牛的痛苦之上。因為打從一開始,這活動根本不是鬥牛,他們之所以要把劍插在脖子後面的部位,是因為這樣一來,牛牛就沒有辦法把頭抬起來,徹底把他的攻擊力削弱,毫無反擊能力,再者,在場的A咖加C咖,至少有十個鬥牛士,牛牛再厲害,猛牛難敵猴群......

「鬥牛」這名字根本就偏離現實,如果可以改,雖然比較難聽,但應該改成「殺牛」。而在此同時,場外有一組人馬正在進行示威遊行活動,要向總統施壓,希望能夠廢除這一項不人道的「殺牛儀式」。

步出鬥牛場的時候,人潮逐漸散去,已接近黃昏時分。傍晚的夕陽豔紅,竟然有點像公牛背上汨汨流下的殷血。

「這項活動應該也會跟夕陽一樣,慢慢消逝的吧。」回家的路上,Diego只能這樣想著。

(後記:Diego離開後的2011年,基多已經通過全民公投,禁止在基多節期間舉辦鬥牛,中止了這項已有52年歷史的標誌性活動。但這範圍還僅限於基多,其他更小的鄉鎮,還有待當地居民的公投通過,才可能全面在厄瓜多境內絕跡……)

arrow
arrow

    tieny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