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玉米。從它的閩南語名稱就不難猜出原產地:「番麥。」原產於中南美洲,跟酪梨、馬鈴薯可以並稱厄瓜多餐桌上三巨頭。這裡玉米的料理方式跟台灣滿像的,烤熟或水煮,但品種稍有不同,其玉米顆粒較碩大、圓潤,口感紮實,常常吃一根就可以抵上一餐了,相當有飽足感。馬鈴薯也不必贅述,基本上現代西方很多馬鈴薯料理都是源於此地,蒸煮炒炸,台灣人也都熟門熟路。很特別的是酪梨,在台灣最常見到它的地方是在果汁店,一杯酪梨牛奶加統一布丁,大概五十元新台幣,而在厄瓜多,酪梨料理千變萬化,最常見的是將它切開剝皮攪泥,拌著多力多姿洋芋片一起吃,一片一片很開胃,又能中和洋芋片的鹹膩感,令人回味。

但最令Diego及爹娘欣喜雀躍的,是厄瓜多當地盛產的水果們,種類之繁多不輸寶島台灣,其中又以香蕉為最大宗,有多達三四種以上的不同品種,料理方法、營養價值也略有差異。在年出口量的部分,早已經超越當年的”香蕉王國”台灣,成為目前世界第一的香蕉出口大國,粗估市佔率大約每十根香蕉就有三根,從厄瓜多沿海第一大港「惠夜基」裝輪上船出海的。



而在日後的旅途中,總有幾樣Diego最喜歡的特色小吃,戲份很吃重。

旅行中,有很多方式可以留下回憶;如果說美食是味蕾的記憶碼,能讓每一碗飄香的熱湯或每一根飽實的玉米,在陌生的異鄉裡,無意間開啟了你關於某一段人生的回味,攝影或許就像是一片片停格的人生片段,有時候一旦按下播放鍵,就會連”重覆播放鍵”也一併按下……

基多---歷史城區(Centro Historico)

16世紀歐洲殖民侵略者所宣稱的地理大發現後,整塊美洲大陸變成了海上霸權列強逐鹿之地,對各種天然資源的索求已經到了貪得無厭的地步。為了建立堅實的後勤補給線,西班牙人在南美洲也曾沃土深耕,在原本印加帝國的石牆與石柱間,矗立起了一座又一座古典式、羅馬式宗教建築,在南美大陸土地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記。在各個受殖民國家裡面,厄瓜多雖不是最居要津,西班牙人耕耘最深的國家,但它的歷史城區(centro histroico),卻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證,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為宏大的。

就衝著這一點,Diego和爹娘剛吃完午餐,也顧不得連日舟車的疲勞困頓,行李一擱就殺出去了。

雖貴為首都,基多的基礎建設和大眾運輸的便利性和完成度,即便是跟台灣比較仍然是有一段落差的。這裡沒有「捷運」或「地下鐵」,大眾運輸全靠公車,但在厄瓜多,公車也叫”metro”,事實上車站的外型也彷彿是從地底移植上地面的地鐵站一樣,外地人一開始可能會誤以為是地鐵來著。


從寄宿家庭門口走出三分鐘就有車站,其實是挺方便的。



如同世界各地的歷史城區一樣,時間帶走了殖民者,留下了他們的文化;時間沖刷了歷

史的愛恨情仇,沉澱下了人性中一息尚存的真善美;時間風化了尖銳的稜角,卻洗不淨難免藏汙納垢的角落,讓基多的歷史城區,成為了當地人眼中,最"危險"的一塊禁地。


arrow
arrow

    tieny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